肝胆外科杂志
    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从华山到复旦肿瘤,胰腺外科团队的四代传承

从如何做医生到如何做老师,胰腺外科的医者和师者精神一直传承了下来
门诊
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虞先濬教授每周一、周四有两个半天的门诊,总共要看100多个患者。
周四早上,在浦东院区门诊楼3楼G2区最尽头的两间诊室,虞先濬领衔的胰腺肿瘤多学科门诊从早上8点开始接诊,协作外科、内科综合治疗、放疗科、影像科等学科专家,充分给予患者一份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。因为慕名而来的患者实在太多,为了个体化综合诊疗、患者满意和临床带教三个主要的目标,诊疗的流程经过长时间的摸索,进行了优化,极大减少了患者盲目检查和治疗,减少误诊误治,让患者少走弯路,充分彰显了多学科的优势与特色。
患者首先由团队的三到四个“学生”进行全面问诊,悉心采集病史,评估患者相关情况,做出最基础的判断。到了虞教授这里,由“学生”介绍患者的病情,“我们多学科专家会进行病情分析讨论,再和患者沟通,提出我们的建议和后续诊疗方案。”最后,再由“学生”具体跟进落实每一位患者的诊疗。
虞先濬教授把这一整套的流程形象地称为“三明治”。一套“三明治”的流程走下来,在每个病人身上花的时间并不少,效率却大大的提高了,而且关键是能够和患者充分沟通,患者和家属可以适时、适度参与到我们的讨论中,有利于后续诊疗方案的制订和充分配合。
但是虞先濬教授所说的“学生”,并不是医学院在读的医学生,其实,他们都是高年主治医师,甚至是副主任医师。“胰腺肿瘤专科是个高风险的学科,培养医生的周期很长,而且除了专业训练,还需要人文培养,要能够理解病人,与病人和家属充分、有效、耐心沟通,让大家信任你。”虞先濬教授告诉“医学界”。

虞先濬教授(中间)在看门诊
虞先濬教授的老师倪泉兴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外科学专家,在胰腺肿瘤外科领域享有极高的知名度。倪教授今年76岁,仍然在临床一线造福着更多胰腺癌患者,深得患者和家属信任。每周三,倪泉兴教授在浦东院区看诊。
7月29日星期三,在5楼的特需诊室,当天早上共有15个患者。有时候倪教授需要看20-30个患者,从早上8点半看到下午1点左右。
很多患友都是倪教授既往的患者推荐过来的。事实上,科室里其他医生拿不准的病人,比如高难度手术方案如何选择,都会请倪教授一起把把关。当天,15个患者经过诊疗后,大多都需要住院手术,其中就有3个需行高难度手术。
在倪教授的诊室,他非常耐心地和患者充分交流。看诊时,倪教授问得很细,第一个问题总是,“从哪里来的?”当天,有安徽、天津、江西、山东、新疆等全国各地的患者,“能这么远过来看病,说明他们都是抱着希望来的,要让他们满意的得到答复。有担心、紧张的,要让他不紧张。”倪教授告诉“医学界”。
除了常规的诊疗外,他还会和患者和家属唠家常,提醒他们戒烟、控制体重和血糖。有恶性肿瘤家族史的,他会提醒家属做好筛查。农村来的患者,他格外亲切,“因为我就是农村出生的,我父母兄弟都是农民。”倪教授说。
一位患者和家人慕名而来,“他们说你是这里最好的。”倪教授笑着答,“我是这里最老的,最好的不敢说,一代更比一代强。”
实际上,虞先濬和自己的其他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患者,倪教授感到很欣慰,“我的患者越来越少,才是正常的。”

倪泉兴教授
“大医生”
胰腺手术公认的难度高、风险大,和胃、肠、胆囊、血管等位置都能搭上关系,能做胰腺手术的外科医生,往往腹部外科的手术全都能胜任。
因此,胰腺手术特别考验医生的胆魄,能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,愿不愿意承担责任。
“做医生要肯担风险,不担风险、谨小慎微,做不成事,毛毛躁躁的也不行,胆大心细是一个好医生要具备的品质。”倪泉兴教授告诉“医学界”。
受到倪教授的影响,虞先濬同样认为,“如果一直保护自己,不去承担责任,永远做不了‘大医生'。”